小学教师以心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成果简介
成果完成人:兰继军,李瑛,李苑,鲁文华,李轶,原蕾
成果名称:小学教师以心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
获奖情况:陕西省第十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颁奖部门: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获奖时间:2024年8月21日
●成果目标
以心育人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途径,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的第一责任,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心育”。针对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短板,成果团队聚焦立德树人总任务,以全体教师为主导,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心育”专业能力为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双通道双循环,从“以心育师”到“以心育人”再到“立德树人”的育人路径,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成果要点
基于各类学生心理支持需求出发,将教师以心育人的工作机制为三个层次:
(1)职业健康层。通过职业心理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系统,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职业心理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2)教学育人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大思政格局中,融合在正常课程教育体系中,从关注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化被动防御为主动育人。基于多学科协同的教育能力支持系统,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通过日常教学、班会、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教育形式,多学科协作互动,相互补充,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面性、专业性及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与支持。
(3)理想信念层。学校管理者基于以心育人的理念,建立符合本校实际需要的,以心育人导向的管理支持系统,营造以心育人环境及校园文化,培育“经师”和“人师”相统一,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创新之处
(1)理念创新: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保障学科融入心理健康课程效果,成果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从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各育人环节中的心理育人要素,整合一切积极育人元素。其次,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中,借助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学生的认知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效能、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心理学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是对学科学习方法的补充,在和谐的氛围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维持快乐的心情,充分发挥其好奇心和创新性。
(2)实践创新:探索协同育人模式
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力量不足的现状,以项目制的形式联合社会优秀资源,将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纳入学校资源教师专业队伍中,形成合作育人模式。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心理健康协同服务支持项目。协同服务包括,针对个别学习、情绪及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普通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形成常态化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对高危预警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帮扶和预警。合作开展教师培训,支持教师专业心理学学习,培养核心教师团队,打造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将心理项目服务延伸到家庭教育,为更多学生、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协同育人模式,解决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预防、发展到干预全程育人问题。并通过健全协同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协同服务水平。
●成果应用
本研究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师报、时代·中国之声等媒体上发表或做专题报道。在陕西省“科技之春”宣传月和陕西省科技活动周(月)科普活动中,通过科普讲座、放松减压体验活动,促进教师心理育人能力的提升。研究成果推动学校改革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成果在莲湖区前卫路小学、高新区第三十四小学、临潼区砖房小学、莲湖区第二实验小学、阎良区西飞第四小学、碑林区建国路小学、莲湖区大兴实验小学等几十所学校推广应用。